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福书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中南海风云人物沉浮录

时间:2023-03-07 10:43:55  状态:完结  作者:顾保孜、杜修贤

  李立三也发现了李莎,投去深情的一瞥,这种场合是不允许他向爱妻打招呼的。他的心一阵绞痛,因为自己又一次连累了妻子。
  李莎、李立三与同台难友全都是“喷气式”站着,时间长了受不了,刚要抬头,马上有造反派冲过来把他们的头按下去。李莎自己受折磨倒还无所谓,她心疼的是李立三,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如何受得了如此的摧残!


第5节
  批斗会结束了,李莎同李立三一同回家,她的情绪很坏,一句话也不说。李立三却风趣地对她说:“还不高兴呢,你竟能够同华北局书记同台被斗,提拔得真快呀!”
  幽默的话把李莎逗笑了,然而,李立三也看见妻子的眼眶里滚动着泪花。
  连续的批斗使李立三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破坏,他咳嗽、气喘、心力衰竭、失眠,体重急剧下降。他曾提出到医院看病,待治好病后再接受批斗。可造反派不允许,不管你有病没病,照批不误,使得李立三的身体每况愈下。
  6月20日,李莎再次被带到华北局机关,仍然同李立三站在一起接受批斗。会议之后,造反派破例用车送李立三和李莎。李立三有气无力地偎在李莎身上,小声问:“你是什么时候被带出来的?中午吃饭没有?”
  李莎眼泪夺眶而出,默默地点点头。李立三握住李莎的手,她的手在哆嗦。
  汽车飞快地驶过中南海北门,驶过北京图书馆,离李莎的家越来越近。汽车停住了,一个造反派对李莎说:“你下来,快一点!”
  李莎问:“为什么让我单独下来?要不我就同立三一起下!”
  造反派恶狠狠地吼道:“少废话!让你下你就下,李立三不能下车!”
  李立三微睁双眼,想说点什么却说不出,他太虚弱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千万保重!”李莎握住李立三的手,哽咽着下了车。载着李立三的汽车一溜烟儿开走了,造反派把他秘密关押在三里河一座私设的牢房里。
  不堪折磨,李立三吞下了安眠药离开人世。在他死后,李莎也被押上囚车,一关就是八年
  6月20日晚,李立三提笔给毛主席写信,他相信毛主席是了解他的,不仅是他们同是从湖南出来投身革命的,更因为,早在1921年底,他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到湖南,还没来得及探望家乡父老亲人,就风风火火地跟着毛泽东到湖南安源考察去了。年仅21岁的李立三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1929年9月,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和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古田会议的基础。后来,他因“立三路线”的错误离开领导岗位到了苏联,这15年留苏历史在政治上的情况也早有清白的结论。
  6月21日,许多单位联合召开了大规模的批斗李立三大会。由于前一天夜晚的折磨,走进批斗场的李立三显得十分疲倦。他脸色苍白,眼睛深陷,大颗大颗的汗珠子从脸颊上滚落下来。他微睁着眼睛,强打精神向会场上扫一眼,当他发现自己的妻子李莎也在台上陪斗,嘴唇张了一下,随即又向她点点头。李莎看着他,一阵揪心的痛苦难以压抑,眼泪夺眶而出,她怕他看见,扭过头去,咬着牙根,闭上了眼睛。这次批斗会是这对患难夫妻最后一次无言的痛苦相见。李莎万万没有想到这是她与丈夫的永别。在大会上,造反派们叫喊着质问李立三为什么要“里通外国”,为什么要“反党反社会主义”。李立三振作精神,愤怒地答道:“我绝不是什么里通外国分子,说我反党反社会主义,有什么证据?”回答他的是会场上一阵阵的狂叫和口号声。李立三蔑视这一切,他一句也不再说了,仿佛已经睡着了。
  6月22日中午,李立三强撑着身子,拿起笔写了一封绝笔信,信是写给毛主席的。他信中说:“……只有一点,就是我和我的全家绝没有做过任何里通外国的罪行。只有这一点请求中央切实调查和审查并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当看管人员走进牢房时,李立三已含冤离开了这“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尘世。他们把李立三的遗体用“服毒者李明”的牌子送往火葬场。
  6月22日下午,几个彪形大汉闯进李莎的家,其中的一个人把逮捕证摔到她面前,厉声说:“你被捕了!”
  李莎被押上囚车,直接送进秦城监狱。原来,李莎还不知道,在她被捕的前四个小时,不堪折磨的李立三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身亡。没有通知任何亲友,没有开追悼会。
  这一切,李莎均蒙在鼓里。她被关进秦城监狱的一个单间时换上了黑色的囚服,看管人员对她说:“从现在起,你没有名字了,只有号,你是77号。”
  1975年5月24日,李莎走出秦城监狱的大门,又被遣送到远在山西的运城。
  在运城,可看的书报也比秦城监狱多。后来,女儿又给李莎寄来几箱子俄文书,她有了自己的“图书馆”。但是,李莎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李立三,她还不知道丈夫已死,还在盼望着与丈夫团圆。
  1978年底,李莎回到了北京,三年半的“流放”结束了,直到这时,她才知道李立三早已不在人世。可是,她已经没有了眼泪,此时的最大希望是丈夫能早日平反,恢复名誉。


第6节
  在李立三死亡13年后,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中山纪念堂为李立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台子上放骨灰的位置,只摆着李立三生前所戴的一副老花镜。追悼会上,新的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推倒一切强加给他的诬陷不实的罪名,肯定了李立三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肯定了他的一生是清白、光明磊落的,“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也留下了一个闪光的精神世界。整个中山堂摆满了鲜花、苍松、翠柏、花圈、挽联。哀乐低回,人们神情肃穆,向李立三的遗像三鞠躬。
  李莎参加了追悼会,望着丈夫的遗像,她百感交集,悲痛的泪水禁不住往下淌,她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李立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虽然犯有错误,但他对于自己的错误从不掩饰,勇于正视
  李立三生于1899年11月18日,湖南省醴陵县人。从降生人世始,他就面对着贫穷、黑暗中国的种种苦难。末代王朝带给中国人民的内忧外患,北洋政府军阀专制的兵荒马乱……在他面前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投身革命,救国救民。李立三从1921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算起,到“文化大革命”含冤去世,投身革命近半个世纪。
  在2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工运史上最辉煌的历史篇章,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工人运动的开拓者,他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工人领袖和英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国家里,李立三的这段历史竟被涂抹掉了。安源罢工的民歌被改了词,“五卅”运动中上海总工会似乎就没了委员长这个人……1954年,李立三回家乡醴陵休假,醴陵离安源很近,他多么想去看看安源,在那儿有他创办的第一所平民学校、工人补习学校、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和工人自己办的消费合作社……安源是他声名鹊起的地方,安源工人歌颂他这个救苦救难的洋学生是“天下第一英雄”,这个民歌他太熟悉了……但是他终于没有去安源,只是请个别安源老工人到他家里叙旧。他对秘书说:“我去安源会引起人们对我历史的称颂,这在政治上是不适宜的。”
  20世纪30年代伊始,在“左”倾思想弥漫全党的氛围下,在共产国际对各国共产党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反对右倾主要危险”的方针形势下,作为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李立三犯了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尚属低潮的形势,又蒙受了一次损失。李立三的“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从1930年6月起到9月结束,不足四个月时间就得到了纠正,李立三从此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李立三的错误被共产国际定为是一次“反共产国际、反马克思主义”的路线错误,称为“立三路线”,现在看来这是不确切的。正如瞿秋白所说,李立三的“左”倾思想体系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之间没有根本分歧。李立三执行的就是莫斯科路线,仅有策略上的不同而已。但是,在那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立三路线”这顶大帽子从此扣到李立三头上,一辈子没有翻过身来,不到四个月的错误被批判了近40年,连他20年的丰功伟绩也默然消失了。他近半个世纪献身革命的种种贡献也化为乌有了……历史对他太不公平了!
  本来,遵义会议以后,已经弄清楚王明比李立三犯了更加严重的“左”倾错误。但是,为了照顾共产国际的关系,遵义会议后十年里,还把王明路线当做“立三路线残余”批判。“立三路线”弄得界限很不清楚,许多王明的错误移到李立三的头上。直到1945年党的“七大”以后,才把党内的三次“左”倾错误的历史责任分开。
  李立三生性开朗、豁达、坦率、从善如流。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从不掩饰,勇于正视自我。对于党内的“左”倾路线错误,包括自己的错误给当时的中国红军和城市地下党组织带来的伤亡、损失总是痛心疾首。他曾在莫斯科、在北京通过各种会议以及学校的讲台,深恶痛绝地批判“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他的准则。他的光明磊落的坦荡胸怀是革命者的楷模。那些批判他的人,往往是自己站在极“左”立场上,毫无实事求是之心,倒是心怀险恶别有用意。
  李立三对党内批评和过火斗争,始终没有消极,没有后退。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派他主持全国总工会工作,他全身心投入,富有干练的开拓性创业精神。陈云曾称赞李立三是一辆坦克车,大有所向披靡之势。他是新中国工会工作的奠基人,他先后主持制定了《工会法》、《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护条例》、《奖励创造发明、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的决定》等文件,用立法的武器维护广大工人群众的政治权利和物质权利。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李立三总结和推广了一系列大型企业如鞍钢等厂矿工人发展生产的经验,开展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和劳模运动。著名的马恒昌小组、毛泽东号机车组、郝建秀工作法、公路运输汽车10万公里无大修、煤矿的施玉梅安全生产运动等等都是李立三亲自发现、总结和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由他们带动了全国工人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1950年,李立三发起组织包括清华、燕京、辅仁等三所大学的教授和学生100多人的考察团,到西南地区工矿企业去实地考察工人安全卫生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情况。李立三还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工厂管理民主化、工人参加管理的法令和条例。
福书网:www.fushutxt.org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0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