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舒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你不想留在这里?” 应望迎着他探究的目光,沉默片刻,才说:“这里离那个市太近了。” 魏云舒立刻懂了。 应家就是这个省的,而当初他们分开就是在隔壁市,虽然不是现在这个城市,可却属于同一个省份,加上应家还有点身份,那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会不会找到这个城市来,然后强制带走应望。 “不会留太久的。”良久,魏云舒说:“我不会让你第二次被他们带走。”
第4章 既然决定在白云市暂作停留,那当务之急就是得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尤其拔除那群人贩子的时间得以月打底,那之后的几十天他们也不可能天天睡大街。 得租个房子才行。 其实董振中是想给他们安排的,毕竟他们是关键人证。但魏云舒不愿和这件事有太多牵扯,就怕万一事情做不成反倒将他们暴露在眼皮子底下,那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 消息可以慢慢等,可保护好自己也是必须的。 所以这房子得自己租。 而自改革开放后,国内物价一直在不断上涨,尤其今年还在轰轰烈烈的闹价格闯关,物价简直飞升。加上白云市还没出现商品房,这一代生的又多,房子方面就显得紧巴巴,找个房子住不仅困难,价格也不低。 魏云舒现在身上拢共不足四十块钱,两人根本住不起好房子。最后,花了一天多的时间,两人在城南租了两间房。 房子是老旧的木房子,并非水泥砖房。地段也不怎么好,位于城南最古老的区域,周围住的要么是没钱修新房搬走的本地人,要么是来自更穷更僻壤之地的打工租客。总之就两个字——穷、乱。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处。首先就是面积大,像他们这每个月十五块的房租,租其它地段稍好些的水泥房就只能租个逼仄的单间,而租这里却能租两间,这样一来可活动的区域就大了许多,也不必时时事事都在卧室里完成。 何况这“乱”是相对的,反正应望和魏云舒是两个大小伙子,倒也没人敢轻易上来欺负。 房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她儿子媳妇都死了,只能和孙子孙女相依为命。因为生活过的拮据,听说有人要租房,这才将家里的房子隔了一半出来外租。 老太太姓张,应望喊她张奶奶。而她孙子叫刘青,今年十岁;她孙女叫刘芳,今年七岁。 在应望看来,两个孩子都极懂事,他们搬进来的时候,兄妹俩一人给他们搬了条长凳进来。 刘青整个人干瘦干瘦的,显得一双眼尤其大,“我奶说你们屋里没坐的,这两个长凳给你们用。” 这屋里只有一张床及一个小柜子,其余什么都没有,两条长凳的确有用。 应望收下了,笑着说:“谢谢你们。” 刘青瞬间脸色涨红,干巴巴的回了句“不客气”就跑了。 刘芳也害羞的追了出去。 应望失笑,但很快又望着一贫如洗的屋子发愁。如今满打满算,他们两人的家当就只有二十三块钱、一把刀、一个小锅、几身破衣服、半盒火柴、四个红薯及半斤米。 床也只有一张,甚至连铺盖都没有。 应望问:“今晚怎么睡?” 魏云舒说:“床只有一张,一起睡床,我再去问问张奶奶有没有茅草之类的拿来铺底下,不行就用破衣服将就将就,之后买了被褥就好。” 在小树村,魏云舒的日子比应望要好过许多,毕竟在段家人看来,这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以后要给他们段家传宗接代的,可不能苛责虐待了。而应望呢?他只是个拐来的小孩,不是许家亲生的,他们有了亲生的孩子,哪里还在乎应望这个外人?柴房猪圈那才是他的归宿! 因此,睡硬板床应望是不怕的,条件至少比在小树村在野外好。他之所以会问这么一句,还是因为只有一张床。 但现在看来,魏云舒是不介意他们两个人一块睡的。 应望也答应下来,没再说什么。 魏云舒将两条长凳靠墙放,才又说:“我现在就去问问。” 应望应了声。 魏云舒出去后,应望将干净的衣服收拾放进柜子里,脏的就暂时用袋子装好,打算之后洗洗。红薯米刀锅这些就放到一边,晚点的时候再去用张奶奶的厨房做饭。 ——租房的时候就说好的,他们一日两餐可以借用她的厨房。当然,油盐酱醋糖柴火这些得自备。 想到此处,应望再次感叹他们缺的东西是真的多。 可想要补全这些缺的东西,首先就得有钱,而钱从哪里来? 那剩下的二十三块钱,已经是最后的家底了。 得想想办法,不能再坐吃山空。 就在应望思索自己能做点什么挣钱的时候,魏云舒已经抱着一捆干稻草进来了,应望立刻回神,“真的有?” 魏云舒回答说:“张奶奶之前存的。” 应望上前帮忙,“这下好了,至少晚上不会硌的浑身难受了。” 魏云舒应了声。 一边铺稻草,应望一边跟魏云舒商量,“现在我们缺的东西太多了,等会儿我想出去转转,看能不能找到点挣钱路子。” 魏云舒没反对,“一起去。” 应望:“好。” 两人迅速将床铺好,然后挂上锁出了门。 应望上辈子没来过白云市,之前又忙着租房子,也实在无心欣赏。如今安顿下来,他仔细打量周围才发现白云市的人真不算少,从巷子里出来的一路都是人家户,非常的热闹。 再往外还有自发形成的菜市场,有周边离得近的村民挑菜来卖、也有像张奶奶家那种院子大自己种菜吃不完来卖菜补贴家用的,应季的时蔬、野菜、鸡蛋、河鲜、编筐、麻绳、鞋底等等,种类不少,但吃食居多。 此外周围还有小卖部、供销社、卫生所之类的,国营私营杂乱,而这种现象还得维持好几年。 继续往市中心方向走,则有一家罐头厂,隔壁就是南幼和南小。这所幼儿园及小学原本是为了解决罐头厂的工人子女读书问题而修建的,但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在南幼、南小读书的也不仅仅是罐头厂里的工人子女。 与罐头厂再隔了几条街,就是白云师专。别看它只是个初中毕业后去读的师范学校,可实际上它的录取分数比正儿八经的高中学校还高,且眼下这个年代,从师专毕业出来那是包分配的,以后捧的是铁饭碗,是数一数二的香饽饽。 都说八九十年代遍地黄金,应望看着附近还算不错的人流量,脑子里渐渐有了一个想法……
第5章 “肉夹馍?” 应望望着略有些惊讶的魏云舒,解释道:“有肉有饼,对于胃口小一些的人,一个饼能饱了,应该是还算实惠又新奇的吃法。” 魏云舒立刻明白过来。 这年头人们被饿狠了,肚子里缺油水,所以肉很受欢迎,而面饼则是主粮,人体不可或缺的东西。一个肉夹馍,有粮有肉,确实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东西。只要手艺好,做出来不难吃,那绝对有人买。甚至人们都不会太追究口感,因为肉对他们而言本身就是很好吃的东西了。 “可以做。”魏云舒赞同。 应望露出笑来,但很快又收敛,“不过我们得先看看肉,也不知道现在白云市的肉票取消了没。” 应望记得九三年票据正式取消,但在此之前各地已经在陆续的取消各种粮票、布票、肉票等,只是因为各地政策不同,票据实际取消的时间也不同,就不知白云市如何。 魏云舒就说:“就算票据没取消,开放后也有不要票的猪肉卖,我们可以找找。” 应望一想也是。 两人对接下来的生意一番规划。 肉夹馍有两样主要的东西,首先是外面的面饼。这年头白面太贵,应望一番价格询问下来实在没舍得买纯白面,因为这样成本太高,而眼下老百姓追求的是实惠,何况他本钱也不多,还得买其它东西呢。所以最后应望选择了白面、玉米面和小米面搭配起来的三合面。 第二样就是夹在饼子里的肉。幸好附近有菜市场,在里边打听一圈就能打听到哪里有不要票的肉卖,只可惜他们去晚了,需要的五花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些不太好的杂肉。但即便是杂肉,价格也贵,应望没舍得买回去自己吃。 归根到底,还是太穷了。 除了这些,油盐酱醋糖及香料之内的都得买。装肉夹馍的油纸,两人吃饭用的碗筷、和面的盆、洗衣粉、烧火的木柴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加上前面买的面,最后就用了近八块钱。 至此,两人身上的现金只剩十五块。 而他们却还差很多东西,毛巾、拖鞋、肥皂、水杯、牙刷牙膏之类的都没有。 应望给自己打气,一定要挣到钱! 买完这些,应望征询魏云舒的意见,“今晚你想吃面还是吃米饭?” 魏云舒回答:“吃面吧,正好买了面粉。” 应望说:“那再买点配菜,晚上吃手擀面。” 魏云舒:“成。” 买好菜,两人回到家。 应望正想去和面,魏云舒却先一步拿出了盆,“你去将条凳搬来,我和。” 应望惊讶,“你会?” 魏云舒:“会。” 应望稍一回想,才想起来自从段家人暴毙死绝后、他母亲病了没几天也去了,之后几年魏云舒都是自己一个人过活。小树村那个小地方又没有面条这样的方便食品卖,想吃面食都得自己和面做。 所以魏云舒会和面,这倒也正常。 应望搬来长凳,没争,“那我去把菜洗了。” 魏云舒应,“成。” 应望拿着菜转身出去,进厨房之前先去找了一趟张老太太,“张奶奶,你这会儿做饭吗,我们想用用厨房。” 张奶奶推开门出来,脸上露出笑,指着一间房,“灶台就在那屋,你们用吧。” 应望没动,继续说:“张奶奶,我们刚来,家伙什还没置办齐全,刚刚买的盆用来和面了,所以想借用你厨房里的盆洗个菜可以吗?” “成,你用吧。”张奶奶扫一眼他手里的姜蒜青菜,“菜市场买的?” 应望点头,“是啊。” 张奶奶就说:“以后买菜早上去,新鲜。或者你要是不嫌弃,我这院子里也种的有,你随便给点就成。” 应望望着院子里的簇簇芫荽蒜苗香葱小青菜等绿色心下一动,“当然不嫌弃,就怕张奶奶你们不够吃。” 眼看着又能有个进项,张奶奶连连说:“够吃了,你要就自己摘。” 应望便答应下来,“成。” 许是张奶奶本身便热情,也许是指望着应望再给自家添点进项,总之张奶奶接下来又给应望说哪个盆是洗菜的、哪个盆可以用来和面、灶怎么用好烧、水在哪里打……就差伸手帮应望将那点东西洗干净了,还拉着应望说了不少话。
福书网:www.fushutxt.org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8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