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 年少者之所以轻狂,正是因为不知道世事的艰难。 要想知道艰难的滋味,那就得亲口尝一尝。 怎么个尝法呢? 好办,给你小子找个媳妇,让你成家,立业,然后去想办法养家糊口——等你知道了连养家糊口都是无比艰难,你就再也没有琢磨别的心思了。 于是十七岁那一年,王守仁离开京城,返回家乡,然后去了江西南昌,迎娶自己的新娘。说起来这个新娘也不是外人,新娘子的父亲就是王守仁的外舅,所以这新娘子,就是王守仁的表妹了。 近亲结婚啊,这事搁在现在,民政部门是决不会发结婚证书的。 但王守仁时代,连民政部门都没有,所以这事也就没人管。于是王守仁按照当时的礼法规则,先搞来一大堆大雁,这个节目称之为委禽,是由孔子制订的求婚礼节,意思是说:给你一只鸟,你快跟我跑,到我家里来,给我生宝宝…… 收下大雁,外舅一家大喜,立即紧张地张罗婚事,等到了最开心的节目,新郎新娘喝交杯酒进洞房的时候,王守仁却失踪了。 新郎官于洞房花烛时节突然失踪,估计最诧异不过的,还是新娘子。 可好端端的,新郎官怎么会失踪呢? 实际上,王守仁并没有刻意地追求失踪,他是在新婚大喜之日,兴奋得难以自制,就出门到处瞎逛,不知不觉,逛到了铁柱宫,进了宫门再往里走,就在殿侧看到了一个老道。 此老道面如婴孩,肤色娇嫩,须眉皆白,气宇不凡,正在殿侧的一个蒲团上盘膝静坐。任谁看到这样清奇的道人,都会发自内心地生出景仰之情,王守仁也不例外,于是他走过去,问道:请问道长是哪里人啊。 老道回答说:是四川人,因为访寻道侣,来到了这个地方。 王守仁再问:道长你今年高寿啊? 老道笑道:还小着呢,才九十六岁。 王守仁吓了一跳,九十六岁了,身体还这么结实,忍不住再问:道长尊姓大名啊? 道长笑道:自幼出门,沦落江湖,漂泊日久,早就忘了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不过呢,人们经常看到我静坐,就给我起了个名字,叫无为道者。 王守仁羡慕地道:如此说来,道长肯定是悟到了长生之术吧? 老道摇头:长生不老可不敢说,不过呢,夫养生不过是导气,导气之法,诀门就是一个静字,岂不闻老子清静,庄周逍遥?只要你能够领略到清静的妙处,就能够进入逍遥的境界。 清静……替王守仁这孩子想想,他马上就要进洞房,和新娘子共浴爱河了,这里突然冒出来一个老道,忽悠他清静,这岂不是扯淡? 但是王守仁终究是少年心性,一定要在进洞房之前挑战一下自己的意志力,让美丽的小表妹坐洞房里傻等去吧,他在老道身边的蒲团上坐下,按照老道告诉他的导气方法,眼观鼻,鼻观心,试图让自己进入清静的状态。史书上说,王守仁和这个怪老道,两人真的斗起气,比试起坐功来: 先生恍然有悟,乃与道者闭目对坐,如一对槁木,不知日之已暮,并寝食俱忘之矣。 就这样坐了一天一夜,而此时在城里城外,却已经是侦骑四出,捕快到处乱窜,挖地三尺想把这个失踪者找出来。天明之后,搜山部队进入铁柱宫,才发现这两人仍然如泥塑土偶一样呆呆静坐,一动也不动。捕快上前,叫喊着王守仁:新郎官,别在这里发神经了,快点儿回家进洞房吧。 王守仁这才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和老道告别。 临行前老道说了句话:珍重珍重,二十年后,当再见于海上也。 这个意思是说,老道早就知道王守仁是谁,实际上,他此来铁柱宫,正是为了等候王守仁。等候他干什么呢?是不是这两人前生有什么约定? 前生的约定未必有,这辈子的阴谋诡计却是少不了。实际上,这个突兀出现的怪老道,跟王守仁十一岁时在街上遇到的相士同出一辙,都应该是他爷爷花钱雇请来的。因为王守仁这个孩子太聪明,没人能够教育得了他,只好搞点儿玄玄怪怪的名堂,引诱着王守仁对圣贤之道产生兴趣。 天下父母心,就是这般让人感动。
牛人娄谅
新婚之夜,王守仁搞出失踪的怪事,史书上没有记载新娘子是否对他有什么意见,估计有意见也不敢提——不提意见他还要失踪,提了意见,他不高兴了,干脆来个人间蒸发,那新娘子岂不是惨了? 所以王守仁的婚后生活,仍然是琴瑟和谐,有甚画眉。史书上说,王守仁这段时间最主要的人生成就,就是练书法,并总结出来一系列的规律与经验。蜜月期间勤练书法,明摆着,王守仁对新娘子不是多么重视,但也有可能是他拿书法来掩饰自己幸福的蜜月生活,这个缺乏资料,不好多说。 新婚之年后,王守仁带着妻子,踏上了返回家乡余姚的路。乘船至广信,他拜访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怪人。这个人有多怪呢? 英宗天顺七年,也就是公元1463年,这个人乘船赴京赶考,走到杭州却突然返回来了。人问其故,他回答说:这一次不能去,去了的话非但考不上,还会有大灾大祸。 听他说得煞有介事,可别是自己学问功夫不到,怕进考场丢人现眼吧? 不是他学问不够,而是他的学问太高。就在这一年,会试的贡院突然起了大火,举子们被烧得屁滚尿流,号啕大哭,烧死烧伤无数。只有这个人先知先觉,逃过了一劫。大儒黄宗羲的解释,是说这个人静久而明,心里沉静久了,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未卜先知的超能力。 原来这个人有超能力……可还有一桩比超能力更离奇的事情。这个人曾有一次乘船去姑苏,姑苏有胜景寒山寺,唐人张继有一首传颂千古的名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传闻之广,所有的客人到了姑苏,都要吟诵这首诗,表示自己很有学问。可是这个人到了姑苏,吟出来的却和别人不一样,他吟的是: 月落乌啼霜满天,独起占星夜不眠。 听听这句诗,倒也是蛮合平仄,蛮押韵的。可“独起占星夜不眠”,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人解释说:是这么个情况,由于我的学问太大,水平太高,高到了惊天动地的程度,就连我一举一动啊,天上的星宿都跟着响应,连我半夜去一趟洗手间,天空上都有一排星星紧跟在我屁股后面护驾。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一有所举动,天上的星宿就都不得安生了。 天,连去趟洗手间,屁股后面都跟着一排星星……这人谁呀? 这个人……现在知道他的已经不多了,但在当时,他却是天下知名的大学问家。此人姓娄,名谅,字克贞,号一斋,广信上饶人氏。年轻的时候,娄谅矢志于圣贤之学,就踏破铁鞋,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到处寻访名师。他先是找了很多人,发现那些人都是教导如何考中科举的辅导老师,说起应试教育来眉飞色舞,说起真正的学问,抱歉,真要有学问谁还玩儿什么应试教育? 就在这一次次的失望之中,娄谅到了临川,去拜访大儒吴与弼。 但这个吴与弼却有个怪毛病,他学问虽大,却从来不收学生,有人千里来求学,一概大棍子打出门去,绝不客气。 可是娄谅来了,吴与弼却喜出望外,迎出门来,说:老夫聪明性紧,贤友也聪明性紧。 什么叫聪明性紧呢?就是说娄谅与吴与弼一样,都是在学问上求之于精致细腻的功夫。一个是找不到老师的学生,一个是不收学生的老师,这俩活宝总算是碰对眼了。当下吴与弼交给娄谅一把锄头:去,到田里给老师锄地去。 当时娄谅拿着锄头,就有点儿头晕:……老师,我是来求学问的…… 吴与弼老师谆谆教导说:学问无处不在,耕田锄地,内中也有大的学问。越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就越是要认真琢磨领悟,因为学问就在这些细节之中。
娄谅闻言大喜,立即扛着锄头去锄地。就这样没过多久,他已经成为了吴与弼的入室弟子,等到他出师之后,已经超过了老师——至少,吴与弼是不敢说自己去洗手间的时候,屁股后面跟着一大排星星这种话的。
圣人必可学而至
但超能力这玩意儿,是靠不住的。就算是原本靠得住,遇到了这个怪怪的王守仁,也变得靠不住了。 此后的娄谅,将与王守仁的一生杂扯不清。他不只是要教导王守仁学问之道,辅导王守仁走上圣贤之途,而且他的家庭成员的命运,更将深受王守仁的影响。 比如说,娄谅的女儿,美而惠,又从父亲这里学到了许多学问,所以被皇族宁王给娶了去做王妃。而娄谅的儿子娄伯,也跟着姐姐去了宁王府,在首长身边负责一些事务性工作——在不久的将来,王守仁将运用娄谅教给他的学问,将这姐弟俩活活搞死,可知娄谅的超能力,遇到王守仁就没戏了。 可是话说回来,娄谅学问再大,论社会地位不过是一介草民,但其女儿却得以嫁入豪门,这就表明了即便在权力面前,学问与思想也照样能够分庭抗礼。至少在娄谅这里,就因为他的学问大,为自己女儿创造了嫁入豪门的好机会。 只可惜这么好的事儿,碰到王守仁这个祸害精,全给毁了。 到了王守仁偕妻子前来拜访的时候,娄谅已经是六十八岁的大学问家了。饶是他独起占星夜不眠,又如何知道眼前这个小伙子,将来会成为他们娄家的克星?所以他丝毫也不隐瞒,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做学问的心得方法,全部传授给了王守仁。 娄谅传授给王守仁的,是宋儒格物。 什么叫宋儒格物? 宋儒,指的是宋朝时代的大理学家们,如朱熹、程颢、程颐等等,那些突破了自身思维的局限,实现了思想的晋阶,悟到了知识与思想至高境界的传奇人物。 格物,是宋代的大儒学家们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他们就是用了这种思维方法,破获了人生与自然的诸多疑惑,步入了思想大家的境界。 宋代的大儒们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意思是说: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内在的规律在其中,只要你能够发现这个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晋阶到一个思想认知的自由王国之中。 而如果你想找到这个内在的规律,瞪俩眼珠子四处乱看是没用的,必须要去“格”,也就是探究。 格物,是指探究事物规律的意思。 话不说不透,灯不点不亮。娄谅的教导,让王守仁豁然开朗,仿佛黑暗之中突然照射进来一线光明,让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走上圣贤之路的台阶。 娄谅教导王守仁说:圣人必可学而至——只要你肯用心,下苦功学习格物,你就能领略到圣贤的思想境界。
福书网:www.fushutxt.org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63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