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福书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全本精校】红楼梦断:曹雪芹家的故事1·秣陵春

时间:2023-03-07 10:42:57  状态:完结  作者:高阳


  “琪珠,”她回身说道:“看来你早就知道了?大奶奶会上吊。为什么?”

  琪珠的眼睛,先是睁得好大;然后闭上。奇怪地,她的身子不抖了:“冤孽!”她睁开眼来说:“你看老爷在那位姨娘屋里,赶快去禀报!”

  “什么说法?”

  “我不知道。”琪珠摇摇头;但紧接着又改了口:“只说鼎大奶奶上了吊。别的话都不用说。”

  ※※※

  听得琳珠来报,李煦透骨冰凉,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如今只有一件事顶要紧,保自己,保全家的平安。

  “琪珠呢?”李煦问说:“她为什么不来?”

  “她,她在晚晴轩。”

  李煦起身就走;一出了四姨娘的屋子,只见总管之一的杨立升,管家老妈吴嬷嬷都已得到信息,赶来伺候了。

  “你们看,这个家运!”李煦稍停一下,又说了一句:“传云板!”

  说完又走,以眼色示意,让吴嬷嬷跟着来。到了晚晴轩;只在为琳珠所毁的那扇窗前张望,正好遥对放在前后房门口、夹弄前面的烛台;视线所及,却无琪珠的影子。

  “琪珠!”琳珠在喊了,“琪珠!”

  随后赶到的吴嬷嬷也帮着喊:“琪珠,琪珠!”

  不见琪珠出现,也没有听到她应声。李煦紧闭着嘴透了一口气,向吴嬷嬷用低沉的声音说道:“你跟琳珠两个人进去看看!看大奶奶身上,梳妆台抽斗里,枕头下面,留下什么纸片儿没有?快去。”

  “是!”

  吴嬷嬷见多识广,心知事有蹊跷;这桩差使要做得干净俐落,惹不得一点嫌疑。所以一进屋子,先命琳珠将所有的灯烛全都点上,照得内外通明,好让在窗外的李煦看清她跟琳珠搜索的细节。

  于是先翻枕下,再看床前;退回来检查梳妆台,将所有的抽斗都拉了开来,凡有纸片,不管是鼎大奶奶随手记的一笔帐,还是一张礼单什么的,一古脑儿拿个福建漆的圆盒盛了,放在桌上。

  这就该搜鼎大奶奶身上了。吴嬷嬷走到夹弄前面,一看那幅门帘,立即转过身来,绷着脸对琳珠说:“赶快摘下来,包好,送到我屋里。”

  “这会儿就摘?”

  “这会儿就摘!”

  门帘一摘下来,吴嬷嬷颜色大变;颤巍巍跪倒在地,失声呜咽。

  “大奶奶!你怎么就去了呢?倒是为了什么呀!”她将脸埋在手掌中哭。

  李煦在窗外顿足:“你别哭了!”他急促地说:“倒是快办正事啊!”

  积世老虔婆的眼泪,来得容易去得快;吴嬷嬷爬起身来,拿衣袖拭一拭眼;看琳珠已包好了那幅门帘,随即说道:“你进去,把大奶奶的法身请下来!”

  琳珠胆虽大,若说要她将上吊的尸首从绳子上抱下来,究不免还有怯意,所以不由自主地往后缩了缩。

  “枉为大奶奶疼了你们!”吴嬷嬷骂过了,鼓励道:“快去!我把你的月规银子提一级,跟琪珠一样。”

  月规银子提一级,才多二两银子,算不了什么;等级跟琪珠相并,以后不必看她的脸嘴,打还手,骂还口,那可是好事。看这份上,琳珠的胆也大了。

  “只怕我抱不动!”

  “大奶奶能有多重!来吧,我帮着你。”

  于是吴嬷嬷取支画叉,将用黄色丝绳结成的圈套叉住;琳珠抱着“法身”下半截,往上一耸,脱离圈套,由吴嬷嬷扶着抱了出来,直挺挺地平放在床上,随手取块绣帕,覆在她脸上。然后摸索身上,果然有封信在!

  吴嬷嬷心头一喜,拿着那封信,连同漆盒,一起捧到窗前,叫一声:“老爷!”

  李煦是等琳珠一进夹弄,便转过身去了的;此时转回身来,看到吴嬷嬷的右手,便来接信。

  “是大奶奶身上找到的。”递了信;又递漆盒:“这是梳妆台抽斗里的纸片儿。”

  李煦不接漆盒只接信,小小的彩色信封,长祇三寸,宽约寸许;封面上写的是“敬留英表姊妆鉴”。李煦不由得一惊,遗书不留给丈夫;留给嫁在曹家的“英表姊”,莫非是细诉寻短见之由?

  不过,细想一想,心怀一宽;因为信未封口,便表示其中并无不足为外人道的话。于是,急急抽出细看。字很小,不过他的眼力很好,仍能看得很清楚。

  信中说,她是外强中干,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内里虚弱,唯有自知,“流红之症”,一直未愈。久病厌世,又以这么一大家人家,她以“冢妇”的资格,主持中馈,实有难以为继之势。倘或出了什么纰漏,有负“堂上老亲”;不如一死以求解脱。又说“千年无不散的筵席”,为今之计,总宜及早寻个退步;这年春天,同榻深谈,所说的话,想未忘怀;切盼“英表姊”能够找个机会,“婉禀两家堂上”。如果此事能够实现,“含笑九泉,一无所憾。”又说公公待她极好:不能侍奉九十三岁的“老太夫人归天”,尤为莫大的不孝之罪!

  “唉——!”李煦这口气叹得特别长;因为实在是松了一口气:“真是想不开!你看,你找人讲给你听,看大奶奶死得冤不冤?”说完,顺手把信递了给吴嬷嬷。

  其时早已传过云板——一块云头花样的厚铜片,敲起来声沉及远,俗称“打点”;富贵巨家,凡有紧急大事,须召上下人等集合时,以云板为号,犹是钟鸣鼎食的遗意。不过天色微明,忽传云板,没有好事;先当火警,看清了不是,难免猜疑,相互低声探询:“莫非老太太中风了?”

  只有极少数接近上房的婢仆,知道丧事不出在老太太静养的西院;而出在东面的晚晴轩。于是二总管温世隆带了两个小厮,跟吴嬷嬷的媳妇都赶了来听候使唤;那时恰是吴嬷嬷跟琳珠四处找遍找不着琪珠的时候。

  “会到那里去了呢?”李煦焦躁地说:“给我四下找!好好儿找!”

  “只怕也寻了死了!”琳珠接了句口。

  没有人答她的话,但都接受了她的话;于是找空屋、床角、门背后、井里,只注意可寻死的地方;最后是在花园的荷花池子里找到了琪珠。

  找到已经没有气了。不过还是尽了人事;找了口大铁锅来,阖在池边空地上,拿尸身翻过来扑在锅底上面,温世隆自己动手,轻压背脊,口中倒是吐出来好些泥水,不过救是早就救不活了。

  “死得好,死得好!好个殉主的义仆。只可惜,折了我一条膀子!”说着,转过身来,遥望着鼎大奶奶的卧房,放声一恸。

  下人自然都陪着垂泪。等他哀痛稍止,总管杨立升劝道:“出这么一件事,真是没有想到。大奶奶的孝顺贤惠,上下无人不知,难怪老爷伤心;不过老爷一家之主,千万保重。再说丧事怎么办,也得老爷吩咐下来,才好动手。”

  “怎么办?反正不能委屈死者!”

  这表示一切从丰,杨立升答应一声“是!老爷请先回上房吧!”

  这时吴嬷嬷已叫人绞了一把热手巾来,亲自送给李煦;同时轻声说道:“这件事只怕得瞒着老太太!”

  “啊!”这下提醒了李煦,立即向杨立升问道:“人都齐了?”

  “早就伺候着了,该怎么跟大家说,得请老爷的示。”

  “喏,大奶奶有封遗书,在吴妈那里!你把大奶奶为了当家责任太重,身子又不好,以致寻了短见的因由,跟大家说一说。顶要紧的一件事,千万别到处胡说,传到老太太耳朵里,她最疼孙媳妇;一知道了要出大事!立升,你可仔细着,倘或谁不谨慎,闯了大祸,我只唯你是问!”

  “是!”杨立升诚惶诚恐地回答了这一句话,转脸向吴嬷嬷说:“老嫂子,你可也听见了老爷的话了!闯了祸,大家都是个死!这会儿,这里暂时交给你;我得先把老爷的话,切切实实去交代了。”

  说完,匆匆而去;李煦定定神细想了一会,觉得还有件要紧事要做,便即说道:“吴妈,你把琳珠带来,我有话说。”

  吴嬷嬷知道,他要问的话,只有琳珠才能回答;自己很可以不必夹在里头,因而答一声:“是!让琳珠先跟着老爷说,我料理了大奶奶‘动身’,马上就来。”

  “好!快一点就是。”

  等李煦刚一转身,吴嬷嬷喊住他说:“老爷,请等一等。我看大奶奶的钥匙在那里,请老爷带了去。再请一位姨娘来坐镇;大奶奶屋里东西很多,慌慌乱乱的,只怕有人眼皮子浅,手脚会不干净。”

  李煦一面听;一面深深点头。等他接过钥匙,带走了琳珠;杨立升宣示已毕,派了好些中年仆妇进来,自然是归吴嬷嬷指挥;但见她大马金刀地在堂屋门口一坐,只动口,不动手,直待她媳妇来回报:“该请和尚来念‘倒头经’了!”方始进屋察看。

  帐子撤掉了,空落落的一张硕大无朋的床上,躺着身躯娇小的鼎大奶奶,脸上盖一方绢;双脚套在一只斗中。屋子里的字画陈设都收掉了;花团锦簇的一间“绣房”,像遭了洗劫似地,满目凄凉。

  吴嬷嬷走到床前,将白绢揭开来看了一眼,“似鲜花儿一朵的人,谁想得到会是这么一副口眼不闭的难看相!”她在心中自语:“鼎大爷回来,只怕有一场大大的风波。”

  ※※※

  及至天色大明,已有亲友得知消息,络续赶来慰唁。李煦从康熙三十二年放苏州织造,至今二十七年;亲族故旧先后来投奔的,总有二、三十家,平时没有机会上门,只有逢年过节,婚丧大事,才得见李煦,一伸敬意;又都知道李家的这位少奶奶,从她婆婆一死,便接掌了当家的重任,除了公公以外,上有老太太与五位姨娘,下有成群的婢仆,亏她能处得毫无闲言,故而极为李煦所看重;如今年轻轻的死于非命,李煦的悲痛懊恼之深,可想而知。这样,既来了亦就不便只泛泛地劝慰一番;那怕没有话,也得多待些时候,以示休戚相关。

  事实上,吊客似乎也说不上话;只听李煦不断地拭泪,不断地谈他的儿媳妇,如何贤惠,如何能干,道是“我这个儿媳妇,比我儿子强十倍;诸亲好友,尽人皆知。不想白头人来哭黑头人;寒舍的家运,怎么这么坏!”说罢又放声大哭。

  这副眼泪来自别肠,无人知道;说他出于哀伤,不如说他出于痛悔。想想自己是六十六老翁了,一但不测,偌大的一笔亏空,立即败露,登时便是倾家之祸;所以连日来苦思焦虑,要趁自己精神还健旺的时候,把这个大窟窿补起来;其事艰钜,正要倚仗这个得力的帮手时,不道出此一段奇祸!看来家破人亡,就在眼前,安得不有此放声大恸?

  亲友不知道他有此隐衷,只多少觉得公公哭儿媳妇是这等哭法,似乎少见;打听鼎大奶奶寻短见的缘故,道是为了深惧不胜当家的重任,一死以求解脱,仿佛也有点不近情理。因此,若非真有等不得的事要办,都愿意稍作逗留,希冀着或者有什么新闻可听。好在旗人原有“闹丧”的习俗,留着不走,不但不会惹厌,且是帮衬场面,反为主人所感激。
福书网:www.fushutxt.org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0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