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祈想得极为通透,自己能稳坐这帝位,郑宓功不可没。 倘若郑宓当真生出半点谋逆之心,以其在军中的威望与实力,自己这帝位怕是早就摇摇欲坠。所以,燕君烨临终前那句“狡兔死,走狗烹”,在她与郑宓之间绝无可能上演。 郑宓于她而言,不仅是得力臂膀,更是生死与共的挚友,血浓于水的至亲,这份情谊与信任,在她心中坚如磐石。 再看徐岩鄂,他是徐玟的父亲,她如今重用徐玟。 徐岩鄂可以一时失去权势,可长久歇下来,不再过问朝事,难免会让徐岩鄂心生怨怼。 他征战半生,为大周立下赫赫战功,骤然被搁置一旁,心中落差可想而知。 一旦父女之间因此产生嫌隙,便极有可能被有心人察觉,进而利用这一矛盾,在朝堂上兴风作浪,搅乱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的朝局。 当下,还是让徐岩鄂先掌管玄机营,专注于为朝廷择选良将为好。 徐岩鄂在军中摸爬滚打多年,经验丰富,眼光独到,定能为大周挖掘出不少可造之材。 待再过几年,朝中局势彻底安稳下来,各方势力趋于平衡,届时再安排徐岩鄂去做些更适合他颐养天年的事情,如此一来,既能顾全徐岩鄂的颜面与感受,又能维护朝堂的和谐稳定,实在是一举两得之策。 第124章 月色如水,静静地洒落在御花园的亭台上。 赵祈与褚淳贤并肩而立,她微微侧头,目光温柔地凝视着褚淳贤,轻声说道:“你若是向往宫外自由,我可放你离开。宫外天地广阔,你能随心所欲,去看遍山川湖海,尝尽世间烟火。可一旦你选择留下,往后可要同我在这红墙里头度过余生了。我不想你被困于此,心生遗憾。” 褚淳贤缓缓转过身,面对着赵祈,眼中只有坚定与眷恋,她说道:“这四方宫墙虽看似困住了人的脚步,却困不住我的心。在这宫里,我们能一同看日出日落,一同经历朝堂风云,这般相伴的时光,于我而言,胜过宫外的万千繁华。我又何必离宫去寻那所谓的自由呢?此生此世,我只想与你长相厮守。” 赵祈紧紧握紧了她的手,月色轻柔地勾勒出褚淳贤的侧影,她眉眼间的坚定,好似夜空中最明亮的星辰。 坤和四年正月十九,这一日,京城热闹非凡。 宫内宫外人头攒动,众人都在期待着仪式的开启。 司礼监高亢的声音响起:皇后册封大典,开始! 一时间,鼓乐齐鸣。 赵祈身着绣满金龙、彰显帝王威严的明黄龙袍,从龙椅上起身,亲自走下台阶,迎接褚淳贤。 她伸出手,温柔地牵起褚淳贤的手,二人掌心相贴,并肩走到殿中。 齐明薇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爱妃褚氏,温婉贤良,端庄淑德,心怀天下,与朕同心同德。今朕以天下社稷为重,册立褚氏为皇后,掌管后宫诸事,母仪天下。望皇后能辅佐朕躬,共理朝政,福泽万民。钦此!” 褚淳贤双手接过凤印那一刻,眼中闪着泪意,她望着赵祈,自此以后,便真要与眼前这人生死相依了,无论前路如何,都将紧紧相随,不离不弃。 册封皇后之事,本就应是与民同庆的盛事。 为彰显皇家恩泽,朝廷早早颁布恩诏,决定减免百姓三年赋税,这一举措,让百姓的日子也有了盼头。 朝廷还会给农民分发粮食种子,确保他们的春耕顺利进行。 消息一经传出,各地县衙门前排起了长队,百姓们眼中满是感激,口中不停地赞颂着皇恩浩荡。 坤和四年三月,柳絮纷飞如雪,辅国将军府门前却铺着比雪更盛的红毯。 这是郑宓与滇凝漪的成婚之日。 滇凝漪家在南滇,山高水长,路途迢迢。 褚淳贤念及她远嫁异地,孤苦无依,特命她从宫内出嫁,给予了她极高的礼遇。 内务府连日来忙碌不停,筹备了百来箱嫁妆。浩浩荡荡的送嫁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将这些嫁妆送到了辅国将军府内。 滇凝漪身披凤冠霞帔,在宫人的簇拥下登上花轿,从西华门缓缓而出。她掀起盖头一角,见宫墙琉璃瓦上积雪未消,而自己鬓边的玛瑙坠子却映着南疆的骄阳。 朱宝贞见郑宓和滇凝漪二人喜结连理,心中满是触动。 同年四月,她和公主重新操办了婚事。 这一回,朱宝贞以女子的真实身份,光明正大地尚了公主,成为了赵禅的驸马。 朱宝贞父母双亡,家中并无亲人操持婚事,褚淳贤为她备下了丰厚的嫁妆。 婚礼当日,二人皆是一身华丽嫁衣,赵祈和褚淳贤也同去公主府,场面好不热闹。 唯有太后所居的永寿殿依旧清冷,她独坐在沉香榻上,望着案头未拆封的喜帖,指尖轻轻摩挲着。 朱宝贞大婚的喜庆余韵尚未消散,京城又被一年一度的科举盛事所笼罩。 此时的朝堂如春日解冻的冰河,再无暗流涌。那些曾妄图螳臂当车的势力,早已化作春泥,滋养着赵祈亲手种下的革新之花。 今年的科举闱场格外热闹,不仅因为男科女科首次同题竞技,更因考场外新设的茶汤棚里,女子们热议的不再是《女诫》与《烈女传》,而是皇后娘娘主笔的《论政》。 虽未能瞬间消弭男女之间在科举之路的所有差距,录取比例仍存在很大差别,但相较去年,已是迈出了一大步。 朝堂正值用人之际,对人才的渴求如饥似渴。 赵祈的心腹官员们秉持着公正严谨的态度,对这些新晋之士从学识、品行等多方面考量,只为将真正的栋梁之才选拔出来,委以重任。 新科进士入朝谢恩那日,阳光恰好穿过紫宸殿的棂星门。年轻官员们的朝服在殿前广场上汇成一片流动的云霞,有位女进士甚至别出心裁地在幞头簪了朵红芍药。赵祈坐在龙椅上,望着这满堂春色,心底又涌上一股热意。 “陛下,新科进士已按例授官。”褚淳贤的声音将她拉了回来。 赵祈望着她面容清冷,此刻眼底却闪着熠熠光芒,忽然意识到,那些曾以为遥不可及的理想,此刻正在她们亲手缔造的朝堂上生根发芽。 春闱甫一结束,赵祈便颁下旨意,命工部于紧邻皇宫的要地,圈定了一大片开阔之地。又敕令徐玟拨出巨额银两,轰轰烈烈地开启了营造工程。 一时间,工地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百姓们见状,纷纷私下议论,猜测皇帝定是嫌弃宫室狭小,打算扩建宫殿,以彰显皇家威严。 次年,竣工大典上,三十六名翰林学士抬着鎏金匾额缓缓走来。当“国子监”三个颜体大字在阳光下显影时,围观百姓这才惊叹原来,这竟是一座由朝廷督办的学堂。 国子监内,学科设置极为丰富,涵盖了九章 算术、八股文章 、武功兵法、铸造工艺、纺织印染等诸多领域,每一门科目都汇聚了业内的顶尖翘楚担任授课老师。 无论男女,只要通过特定的考试门槛,均可踏入这知识的殿堂求学问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鼓励女子*接受教育,朝廷还专门出台政策,女子入学即可获得相应的银两补贴,且在学期间,一应费用皆由朝廷包揽。 女学生入学那日,褚淳贤特意在宫门前设下“进学宴”。 身着襦裙的少女们捧着朝廷发放的文房四宝鱼贯而入,发间插着褚淳贤命谢仪眉特制的玉簪,每支簪尾都刻着四字小字--自强不息。 七载春秋流转,大周山河气象一新。 朝廷在民生上,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肩头重担,激励民众垦荒拓田,广辟膏腴之地,大力兴修水利,保障农田灌溉,为农业丰收筑牢根基。 教育方面,更是全面布局,府、州、县学堂林立,甚至穷乡僻壤的山坳里,也可见竹篱围成的学堂。 尤其重视女子教育,将其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范畴。 地方官若能培养出女举人,吏部黄册上便会朱砂批注“教化有成”,政绩斐然者可直升两阶。 在官员保障机制上,别出心裁。 官员年满五十,便可领取“致仕俸禄”,每月五石白米外加二十两纹银。 仍有志于官场,亦可继续留任,一展抱负。 只是犯事时刑杖亦不避白发。 刑部大牢里,曾有位年长的侍郎因贪墨被重责四十,刑具沾血时,堂上高悬的“明慎用刑”匾额映着晨光,令人不寒而栗若。 支撑这些举措的资金,大多源自南滇大战时,从西夏和北狄赎回俘虏的赎金。 此外,西夏和北狄每年还会乖乖奉上岁贡,充实大周府库。 赵祈特意选派使者前往西夏,这些使者身份特殊,皆是南滇大战后,西夏用以交换男俘虏的西夏女子。 当年,赵祈将这两万西夏女子,妥善安置到各个府州县,责令地方官员将她们分送至各个学堂,悉心研习大周文化。 大周秉持开明态度,对这些女子的婚姻不加干涉,众多女子与当地百姓喜结连理,融入了大周生活。 而武风昌盛更是奇景。 宫城十二道宫门的守卫皆换成了蛾眉卫,她们头戴狻猊盔,腰佩横刀,步射十步穿杨。 最有趣的是徐岩鄂与郑宓这一老一少,每年武举放榜时,总要在校场设擂争夺女弟子,去年郑宓赢得个使锤的姑娘,气得徐岩鄂三天没上朝。 这日,赵祈与褚淳贤换上寻常百姓的便装,漫步京城街头。 忽见如意坊二楼,几个身着襦裙的女子正激烈争辩《论政》,茶盏相碰声中,“男女同税”“市井议政”等新词频出。 街心处,两个西夏女子正与京中绣娘研习绣法。 远处传来琴声,却是个琴师在唱新编的《郑宓从军》,围观人群中,既有簪花的闺秀,也有佩剑的女官。 褚淳贤望着这熙攘景象,忽觉眼角湿润。 八年前赵祈在朝堂力主女子科举,高太傅等人以“牝鸡司晨”相讥,哪能料到今日女子皆有机会能执笏参政、握剑戍边? 此时是坤和十一年,赵祈已有二十七岁,愈发沉稳大气,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风范。 朝堂革新成效显著,为官的女子数量已然占据了近乎小半的席位。 然而,朝堂之上向来不乏传统守旧的声音。 几位年迈的老臣,念着祖宗旧制与皇室血脉传承,近来催促赵祈诞下子嗣的谏言日益频繁。 甚至有人提议,劝皇上招纳皇夫,效仿传说中的“去父留子”之法,以确保皇室血脉的延续。 赵祈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平静地扫过这些老臣。 她不愿与这些思想僵化的老臣多费口舌,以免徒增朝堂纷扰,只是淡然而坚定地回应:“朕心里有数。”言罢,便不再多言,任由老臣们在朝堂下暗自揣摩。
福书网:www.fushutxt.org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17 首页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