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人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是胜海舟和榎本武扬。胜海舟后来出任幕府的军舰奉行,主管幕府海军。他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小渔村的神户设立了神户海军操练所,培养海军军官和军舰制造技术人员。有趣的是胜海舟虽然身为幕府高官,却对幕府前途毫无信心,周围围绕着的几乎全是倒幕人士。神户海军操练所的“塾头”是坂本龙马,从这个神户海军操练所培养出来的人中间就有甲午战争时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和首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 1868年明治政府讨伐幕府政权的戊辰战争时,胜海舟开始为幕府陆军总裁,后来出任军事总裁,为幕府政权的军事总指挥官。但是胜海舟还是力排陆军奉行小栗忠顺的反对,说服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同意和明治政府的代表西乡隆盛谈判,实现了江户的无血开城,避免了150万市民在巷战中生灵涂炭。 胜海舟不但是个武士,政治家,同时还是个在当时很罕见的投资家。他把神户从一个小渔村开发成了一个当时是日本最大的海港城市,从一开始胜海舟就老是劝周围的人买神户的田地,自己也买了不少。后来的地价确如胜海舟所预测的那样飞涨,听了胜海舟话,在神户买田置地的人都发了财,可是胜海舟自己却没有赚到钱——他的财产被幕府政权没收了。 幕府政权为什么要没收他的财产呢?这是因为幕府政权一直怀疑胜海舟的政治观点和信仰。因为胜海舟要建立的海军并不只是幕府的海军或者是某个藩的海军,他成天念念叨叨的是“日本的海军”幕末和明治初期的日本人中这种统一的国家意识非常强烈。海对面的邻国,中国的遭遇使他们知道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恐怖,而英萨战争,马关战争这几场直接和列强们的交锋更让他们领教了列强们的蛮不讲理和可怕。因此建设一个强大的军队以保卫日本而不是保卫某个具体政权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理想。当然后来这支“强大的军队”终于建成了,而日本也成为了列强的一员,这种统一的国家意识反过来成了国家主义,开始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和掠夺那是后文的内容了。 但在当时,他们确实是在为了日本而努力。像上面提到过的小栗忠顺在担任军舰奉行时就引进法国技术,建成了长须贺海军工厂。当时有人对他说,幕府的日子长不了,何必建一个兵工厂给朝廷用呢?小栗的回答是,幕府也好,朝廷也好,都是日本人。这个兵工厂不管最后落到谁的手里,都是为日本效力,计算那么多才叫奇怪呢。 正因为大家都抱着“为了日本”这个信念,所以日本在戊辰战争是避免了分裂,而这种分裂是很有可能的。当时的情况是,英国站在明治政府一边供应武器弹药而法国则站在幕府政权一边,但是幕府和明治政府不约而同地都没有要求外国提供除军火之外的协助。他们知道这是家务事,决不能让外人插手。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对于最后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待遇上的争执,庆喜在“大政奉还,王政复古”交出了政权以后,明治政府只给了他70万石俸禄。 庆喜靠这点谷米养不活他的家臣,这才有了这场战争。江户无血开城以后,榎本武扬还是带着幕府海军反出了江户,前往“虾夷”地方,也就是北海道,目的是屯兵自活。但在箱馆一战失败以后在黑田清隆的劝说下终于向明治政府投降。 榎明治政府并没有算胜海舟,本武扬这次过去的敌人的老账,清查什么战犯罪行什么的。而是积极地使他们的才华连同收缴的幕府海军和各藩海军的舰只得到发挥,而他们也开始了使明治海军开始向近代化的海军起步。 明治海军,也就是那支后来自称为“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军队的正式成立一般认为是在庆应四年(1868年,这年也是明治元年)的1月17日,因为这天设置了采用三职(总裁,议定,参与)分课制的陆海军军务课,总裁是有栖川宫仁亲王。 为了突出“明治海军”是“天皇的海军”这一点,1868年3月26日还在大阪的天保山进行了第一次“观舰式”检阅军舰。十六岁的明治天皇在岸上检阅由萨摩等几个藩借给明治政府的加起来总吨位2450吨的六条军舰。顺便说一句,边上还有一艘赶来凑热闹的法国军舰Dupleix,吨位是1800吨。 大日本帝国海军最后的“观舰式”是1940年10月11日在横滨举行的“纪元2600年纪念特别观舰式”参加的军舰99艘,总吨位622,000吨,包括当时因为实施渡海轰炸中国内地而一举出名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在内的架飞机参加了检阅,可谓隆盛。但参加者中可能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这支海军会灰飞烟灭,几乎全部沉没了在太平洋的海底。 戊辰战争结束以后,明治政府除接受来的七艘幕府海军军舰外,各藩还献上了11艘军舰。但管辖这些军舰的兵部省看着这些军舰除了摇头没有别的:除了一艘“东号”是铁甲舰之外,全是一些过了时的木质军舰,指望这些船去“攘夷”,只怕玄乎。 这艘“东号”铁甲舰也是一艘有趣的军舰,经历十分复杂。一开始是法国人为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南军制造的“StoneWall号”后来因为法国人在美国内战中要严守中立而拒绝交付,想卖给丹麦人。但是价格又谈不下来,只好又卖给了南军。可是南军又败了,舰长佩奇把船开到了古巴哈瓦那,私自把船以一万六千美元卖给了古巴总督。后来美国人又把船赎了回去,以四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日本幕府。结果是船还在太平洋上走着的时候日本就开了打,当打着星条旗的StoneWall开进横滨港的时候,幕府和明治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竞相抬高价格向据为己有。但美国领事馆已经接到国内指示要保持中立,不偏不倚,谁都不卖,其实是在观测风向,要卖给胜利的一方,后来终于在1869年2月交给了明治政府,改名为“东号”榎本武扬率领的幕府海军的失败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明治政府有了这艘铁甲舰。
明治海军的建军目的是从西方列强的威胁中保卫日本。明治政府在一开始并不重视陆军,是以海军为主,陆军为从,所以当时对军队的称呼不是后来的“陆海军”而是“海陆军”理由是日本是一个岛国,要侵略日本的敌人只能来自海上,首先得有强有力的海军来抵御敌人从海上的进攻,而陆军在当时还只是用来准备应付国内内乱用的。 但是就象俗话说的“人算不如天算”“仅仅”准备用来对付国内反乱的陆军偏偏就碰上了一个可以让他们大展身手的内乱。1877年就来了一场大内战叫“西南战争”,被内讧轰下了台的西乡隆盛带了四万人马从九州开始造反。 明治政府派出陆军中将山县有朋带了三十万人马,用掉四千多万军费,花了七个月时间才镇压下去。 官军中倒是有海军中将川村纯义帮忙做参军,但整个西南战争中海军除了帮忙运过几次兵马粮草之外就没有什么发威的地方,陆军打得苦,死的六万人全是陆军。这六万具死尸就把“海主陆从”四个字给压翻过来了,成了“陆主海从”1878年12月陆军省参谋局从陆军省独立出来改名为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就是天皇的幕僚长,而海军从此就成了小二子。 小二子是小二子,那只是在天皇面前的位置问题。要有“强大的海军”这一点在理论上还是没有人反对的。海军当然得有军舰,军舰得要人来操纵,这些操纵的人得组织起来,归结起来问题就是军舰,军官和组织这三个问题。 1872年明治政府废除了兵部省,改成海军省陆军省分立。首任海军卿(从1885年才改叫海军大臣)是胜海舟。当时胜海舟手里是14艘军舰,三条运输船,合计起来总吨位是13,832吨。胜海舟就提出了个在18年内建成一支合计108艘军舰的常备舰队的计划,但在那时怎么看这个计划都是空中楼阁——那来的钱?明治初期兵部省每年总预算是900万日元,其中陆军是850万,留给海军只有50万。那句“强大的海军”也就仅仅是个很悦耳的口号罢了。 当时一开始的明治海军就是这么可怜瘦弱,似乎也看不出会有什么名堂。 但是20年后,这个口号居然成了现实。1894年朝鲜“东学党事变”的时候,伊藤博文召见驻清公使兼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公使时,微笑着说的第一句让大鸟觉得要昏死过去了的话是:“大鸟君,你的任务就是在朝鲜制造和清国开战的口实。” 伊藤博文为什么就能那么胸有成竹地要和大清开战?这二十年里日本在海军建设上都干了些什么? 第二章 东亚现代史从朝鲜开始 有这么一种说法:最可悲的国家是半岛国家,因为他们几乎永远得不到安宁。看看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朝鲜半岛的近现代史,就能同意这种说法。 朝鲜,这个位于亚洲东北部从中国东北部朝着东南方从日本还斜着伸向黄海的南北长达两千两百华里的半岛,一百多年来一直到现在还继续在扮演着“东亚热点”的角色。而充满了战争和流血的现代东亚史的原点,就是从朝鲜半岛开始的。 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比相邻的中国吉林省稍微大一点,大约是黑龙江省的一半左右。差不多80%的面积是不适于农业的山地,土地也不是很肥沃,但就是在这么一个应该说是并不起眼的半岛,在这一百多年里屡次被战火烧炼,是世界上爆发战争次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一直到现在这个世界上军事力量集中密度最高的地区可能还是朝鲜半岛。 这是因为朝鲜的地理位置。 朝鲜和中国,俄国交界,隔着对马海峡和日本的九州相望。朝鲜半岛由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进入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19世纪以后,成为大国角逐的竞技场就是很当然的了。 对于大清帝国来说,朝鲜只是一个有时候会来朝朝贡,需要赏赐点什么的属国。出于“中央帝国”的威严和传统,大清并没有在朝鲜半岛寻找过什么经济利益,大清需要的是“拥有属国”这件事本身给大清带来的尊严;对于被困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圈里,做梦都想着温暖的南方乐园的俄国来说,朝鲜则意味着一个能通往南方的不冻港;而对于刚刚明白当时统治着这个世界的丛林准则,完成了明治维新,急着要在这个丛林准则下得到能够存活的一席之地的日本来说呢?用一句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话来说,朝鲜是“一把刺向日本腹部的利剑”有人在讨论甲午战争时喜欢着眼于所谓“东学党之变”实际上那只不过是中日兵戎相见最表面的直接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甲午之战其实是势在必然,无可避免。“东学党之变”不是引起甲午战争的原因,只是东亚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官界军界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经营的结果。 朝鲜自古以来就和日本交流密切,日本的江户年间只要换了将军就会有朝鲜通信使前来庆贺,顺便互通音信,日本的对马藩也是锁国年代的朝鲜除了宗主国大清之外唯一与之有贸易往来的外国。朝鲜从日本进口的主要是铜器,陶器,明矾,红绢,砂糖,棉花等,日本从朝鲜进口的主要是虎皮,熊皮,豹皮,狗皮等皮货和人参,鱼翅及熊胆,牡丹皮,黄芪等中药材,1876年全年贸易总额在30万日元,换算成现在的价格大约在三千万美元左右。
福书网:www.fushutxt.org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6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