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华年上辈子名校毕业,在大厂卷生卷死996了几年,愈发怀念起小时候跟着外公外婆在乡下生活的日子。 在目睹一位同事过劳猝死,一位同事身患严重的抑郁症被辞退后,他下定决心,辞职回到乡下,用工作几年攒下的钱翻修了老房子,开始了新生活。 他不是怕累,也不是想躺平当咸鱼,只是觉得就算奋斗,也得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奋斗。 稳定下来后,他在网上发视频分享自己的农村生活,成了一位田园生活区博主。 在这期间,他为了视频素材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还带着村子的农副产品一起火了一把,让不少贫困村民走向富足,得到了地方政府发的“扶贫攻坚模范”的表彰。 现在,穿越到古代后,那些本来只是在视频中用一下的技能,反而实打实地成了他谋生的本事。 心里盘算了几遍,越发觉得这件事可行,秋华年坐不住了。 他一向是行动力十足的性格,说过什么就要做到什么,曾经为了怼黑子,一个人直播半个月割了十亩地的麦子,被粉丝们尊称为“生活区第一卷王”。 秋华年从库房里取出一个直径三尺多的大木盆,在里面装了一半水,又从灶台口掏了一大把草木灰,放在瓢里化开,只将上面的清水倒进大木盆里。 九九和春生好奇地跑出来,“华哥哥,你要做什么啊?” “给你们做糖吃。”秋华年笑道。 糖?九九咽了下口水,但不明白为什么做糖要用这么多的水和草木灰。 春生担忧地皱起团子似的脸,害怕华哥哥摔伤了脑子。 秋华年挽起袖子,从缸里取了足足两斗高粱米,泡进水盆里,双手伸进去将它们淘洗铺平。 “华哥哥……这是做糖?”春生张了张嘴。 “做糖。”秋华年笑眯眯地点头,故意先不解释。 逗小孩玩,有趣,逗乖巧又长得可爱的小孩子,更有趣。 秋华年还想逗几句,院外突然传来敲门声,他起身甩了甩手去开门,原来是被村长派去帮忙取赔偿的宝善家的来了。 “麻烦婶婶了,婶婶屋里坐。”秋华年让开门。 杜宝善是杜家村宝字辈年纪最小的几个人之一,他媳妇今年还不到三十岁,长得细眉秀眼,笑起来亲切又生动。 “我男人和你公公是一个爷的族兄弟,咱们两家亲,别那么生分。我娘家姓胡,你叫我胡婶子就行。” 秋华年从原主的记忆里找出了这门亲戚,发现两家在村里确实相对亲厚一些,但也不是特别亲近。 主要是李寡妇这些年不爱和人来往,和所有人都走动不多。 “婶子叫什么名字?”秋华年笑着问。 “我?我叫胡秋燕。” “那我以后叫您秋燕婶子。” 胡秋燕愣了一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中隐隐能品出一丝高兴。 她走进院子,把篮子里的东西拿给秋华年,“这是九个鸡蛋,这是杀好的鸡还有内脏和鸡毛。宝泉家的嫂子小气,挑了只快走不动道的老公鸡,我怕你这儿乱着不方便,回家让我男人杀了拔了毛才给你送过来的。” 她目光无意扫过房檐下泡着高粱的大木盆,咦了一声,“华哥儿,你泡这么多高粱干什么?熬粥的每天取一点提前泡着就行,泡多了当心坏。” 秋华年就等她问这句话。 他笑着把东西暂时放在露天灶台上,重复起刚才给两个小孩说的话,“秋燕婶子,我要给九九和春生做糖吃。”
第3章 高粱饴 “做糖?用高粱?”胡秋燕按捺不住好奇心。 杜家村的人们日常能接触到的糖分为三类,一种是打南边运来的蔗糖,一斤就值一百二十文,村里人只有过年的时候买一二两尝尝鲜。 一种是小孩们喜欢的麦芽糖,镇上就有卖的,做麦芽糖费粮食,三文钱才能买小小一棍,都够买一颗鸡蛋了。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是在田间地头顺手种的红甜菜根,虽然甜度不如前两种糖,吃起来还费劲,但胜在便宜量大,种上四五垄收到阴凉处存着就够吃一年的。 用高粱做糖,胡秋燕闻所未闻——东北农村最不缺的就是高粱,如果真的能做,会做的人早就发大财了。 “除了高粱,还得用玉米和甜菜根,等我做好请秋燕婶子尝。” “那我可就等着了。”胡秋燕不怎么信,也不打击秋华年。 她觉得秋华年是被赵氏和福宝气到了,才非要在糖上较劲,折腾几天做不出来就放弃了,反正高粱不值钱,做坏了也能当粮食吃,不会浪费。 秋华年拿起两个鸡蛋塞给胡秋燕,“婶子费心了,这两个鸡蛋拿回去给孩子们吃。” 秋华年当时怕宝泉家的口头答应后不给东西,所以当面请族长派人跟着去取,让人帮忙跑一趟,总得给些好处。 胡秋燕推辞了几下后把鸡蛋装进篮子里,脸上笑容更盛,华哥儿长得好看,事儿也办得漂亮,难怪李嫂子在世时那么疼他。 “华哥儿,婶子和你打听个事,你男人什么时候回来啊?” “……” 秋华年当面听见“你男人”三个字,差点被呛到,缓了好一会儿。 虽然他确实喜欢男人,但也不是什么男人都行。 上辈子他年轻有为还长得帅性格好,追他的男人能围一个圈,其中不乏条件不错的,他却一个也没看上,一门心思全放在工作和拍视频上。 这辈子开局就被发了一个“丈夫”,秋华年不反感这件事本身,但也不会随便接受。 他将对方看做和九九、春生一样的从原主那里接过的责任,打算以后想办法“赔”对方一个合适的老婆,至于他,当成兄弟相处就行。 如果杜家大郎无法沟通、非要强求,他也有办法脱身。 “据说从京城到这边的官道有一段坏了,耽搁了一阵子,大概还有半个月吧。”秋华年回忆着。 两个多月前,李寡妇病重,终于不再强撑着,托人给在京中的大儿子送信让他回来,然而急病不等人,信送出去不到十天,李寡妇就离世了。 这个为家庭和儿女操劳了半辈子的女人临终前把所有事情交代清楚,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原主悲痛不已,只能一边再托人给京中的杜家长子传口信,一边操持李寡妇的丧礼。 前几天,杜家长子的回信终于来了,带来的却是他的老师被下了大狱,他被困几个月,最近才以回乡祭母为由脱身出京的噩耗。 “快回来了就好,你们家全是年岁不大的人,有个成年男人方便的多,半个月正赶得上今年的春耕。” 考不了科举,种地总有用吧。 秋华年见胡秋燕面带犹豫,像是还有话想说,猜测道,“婶子找我家大郎有事?” “我男人”什么的,打死他也叫不出口! “那个,你家大郎回来后,总得找个营生做,他打算在村里开私塾的话,我想请他给我家云康开蒙。” 秋华年心下了然,时下读书是相当费钱的事,杜家村的条件算十里八乡中不错的,村里也没有私塾,孩童想要开蒙,最近的是镇上一家老秀才开的私塾。 从杜家村到镇上坐骡车需要半个时辰,步行一个时辰,对习惯双脚赶路的村里人来说不算很远,但开蒙年龄的孩子还不能一个人去上学,必须得大人接送,农忙时候,哪来这么多时间。 胡秋燕觉得杜家大郎好歹是当初被大儒看中的神童,在京中游学多年,就算前程断了,学识还是摆在那里的。 如果他以后在村里开私塾,自家云康开蒙岂不是又方便又省钱。 杜家大郎要回村之事在村里传开后,胡秋燕就有此打算,只是当时李寡妇的丧事刚办完,她不好上门打听,今天终于找到了机会。 如果不是有求于人,她也不会这么殷勤,连鸡都帮忙宰好拔了毛才送过来。 秋华年听明白了,没有一口答应,“这事还得等大郎回来后看他的意思,他信里没提过开私塾的事,我不敢乱说。” 胡秋燕不解,那些考不上更高功名的秀才们最后不都是在乡里开私塾养家糊口的吗?不靠这个赚钱,书岂不是白读了。 秋华年信口胡诌了几句,把胡秋燕的疑惑糊弄过去。 其实他倾向于让便宜丈夫继续专心读书考科举,和现代的读书改变命运一样,古代想实现阶级跨越,最好方法同样是读书科举,这也是回报最高、潜力最大的投资。 杜家大郎今年十九岁,曾经有神童之名,在京中跟着大儒游学多年,怎么看都是考科举的优质潜力股。 ——如果不是裕朝不允许哥儿考科举,秋华年都打算自己去考。 不就是学习吗?上辈子寒窗苦读十二年考上名校的他难道会虚? 可惜他考不了,只能曲线救国投资杜家大郎。 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弄清楚杜家大郎的人品如何,以及恩师下狱之事对他考科举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说到这个,秋华年从原主记忆中发现了一些令他不解之处。 “秋燕婶子,我记得当时大郎的信是直接送到我们家中的,为什么信里说的事这么快全村都知道了?” 胡秋燕眉毛一皱,“我也是听别人说的,这事不是你们家传出去的?” 秋华年摇头,“谁好端端的把家里的坏事往外传?” 胡秋燕意识到不对劲,她如今和秋华年家算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当即说道,“华哥儿别急,婶子回去帮你打听打听,看看最早是谁传的。” “谢谢婶子。” “别客气,这不还等着吃你用高粱做的糖嘛。”胡秋燕开了个玩笑,转身离去。 待她走后,九九和春生都围过来,眼巴巴地盯着灶台上的那只鸡看。 杜家没落后,两个孩子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口荤腥。 “华哥哥,要拿到镇上卖钱吗?”九九小声问。 “不卖,做了给咱们补身体。”秋华年笑道。 裕朝为了鼓励百姓们生产发展,休养生息,在礼法上与前朝相比缩短了孝期,一个月出重孝,十二个月结束守孝,因此他们现在是可以吃荤腥的。 九九和春生欢呼一声,自告奋勇地去拾柴火。 秋华年洗了下手,准备料理这只新宰的鸡。 他本想用这只鸡做个炒菜,但发现它的肉质又老又柴,只能改做鸡汤。 宰了后两斤多重的鸡,先剁成小块,和鸡心鸡肝等内脏一起在淡盐水里泡半个时辰,再捞出来放进锅里煮,不但能给肉增加底味,还可以去腥增鲜。 没有香料,只能加一些盐,从小菜园里割一小把嫩葱放进去调味,好在老公鸡本身就比现代的速成鸡更撑得起鸡汤,味道是正的。
福书网:www.fushutxt.org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9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